近日,台球女裁判王钟瑶和女运动员王思诺遭遇的AI“造黄谣”事件,再次将技术滥用带来的伤害推到了公众面前。
这类行为不仅是对受害者名誉权的践踏,更是对法律底线和道德伦理的公然挑战。当技术发展跑在了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前面,如何保护个体权益、特别是运动员等公众人物的合法权益,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。
法律专家明确指出,利用AI技术伪造、传播他人淫秽视频或图片,从民事层面涉嫌侵犯肖像权、名誉权和隐私权。若以牟利为目的,并达到一定涉案数量或金额,行为人可能涉嫌制作、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。
即使没有牟利,也可能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或诽谤罪。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,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保护自然人的声音,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。这表明,法律正在积极回应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,为受害者提供维权依据。
然而,维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此类案件的难点往往在于取证及锁定违法犯罪行为人。网络信息的易传播性和发布者的匿名化,使得溯源困难。受害者应注意第一时间截屏存证,并及时报警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有维权者采用了“区块链证据保全”技术,其具有可追溯、全流程留痕的特点,能很好地稳定和强化电子证据的关联性,为后续维权提供保障。
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和价值与其个人形象紧密相关。恶意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,会对其心理健康、社会评价乃至职业生涯造成毁灭性打击。保护运动员免受网络暴力和AI滥用的侵害,不仅是维护其个人权益,也是维护体育精神的纯洁性。
为规范AI服务和应用,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,保障公民合法权益,中央网信办已于2025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“清朗·整治AI技术滥用”专项行动。这体现了监管部门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整治决心。
技术的进步应当用于服务人类,而不是成为伤害他人的工具!